回想起來,過去的我一直很少想過密度或者是定型的問題。我想原因之一是我從來沒有照著書上的pattern做過什麼作品吧!
我一直都是隨性所至,自己畫圖、亂織一通,還好,成果也都算令人滿意。
但是,自從我開始照著書上的pattern做作品後,麻煩就來了!
麻煩發生在我下水「定型」後(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倒是一個新名詞呢!)
第一次,我做了一個「算是」蕾絲披肩吧,線材為純羊毛,當然,我沒有算「密度」,編織的過程中雖然有算尺寸(都合呢!),也很開心的織完了,但是下水定型後(聽說這樣花樣會更明顯),原本應該到背部一半高度的作品竟然可以拉長到腰部了!!!天啊!我這才發現,對喔!蕾絲pattern被拉開後雖然可以展現花樣設計,卻也把距離拉大了!雖然拉開後的作品其實也蠻好看的,但是我還是把它給丟到烘乾機(失心瘋?)用冷風吹乾約20分鐘。結果雖然沒有變成felting, 也回到了該有的尺寸,但花樣卻變得不太明顯了......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的教訓!
第二次,是幫老公打毛衣,我乖乖的照著書上的密度織完了一大件,尺寸也剛剛好,然後下水定型,結果,哈哈...又是比該有的尺碼大了一號!我感到非常的挫敗。結果,我又用冷風烘了20分鐘左右,然後自然風乾,並且在過程中刻意把毛衣「聚攏」一點(懂我的意思吧?!),讓針目不要過大!結果,長度雖然可以,寬度卻還是寬了約一吋,我只好把背心縫小一些。
從此,我就對定型還有密度的問題非常感冒,於是我開始搜尋網路上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我尋找「密度」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講的都是我已經知道的,像是每四吋內(10cm)的段數以及針數,會因使用針號的不同而改變,因此要隨pattern需求改變線材或者針號,例如,針數超過pattern指定的就要改用大一點的針號,反之則改用小一點的針號。
但是,這上面都沒說是在定型前還是定型後。
有些pattern會清楚的寫出是在定型前或者定型後,我指的這些書都是英文pattern書。但大多數的都沒有,甚至在網路上找的資源上也只是說織好一片至少6x6英吋的織片,計算每四吋內的針數(stitch)及段數(row),這就是密度了...但,這可是會造成很大的誤差,因為定型前後的差別有時候可是很大滴!
好不容易,前陣子終於在TKA的網站上看到有關於定型的文章(內容剛好也就是我前陣子在網路上搜尋結果的中譯),裡面提供了許多非常實用的資訊,不過,對於其中一項關於棉線的定型,我倒是持有不同意見。因為純棉的衣服要我不下水洗可真是很難呢!剛好手邊正想用純棉線做夏衫,於是就立刻來試了一下。我用了兩種線材,一個是patrons的純棉線,另一個是Rowan的四股棉線,兩者皆用平織(stockinette stitch)我計算了下水定型前以及下水定型後的尺寸,甚至我還把Rowan 的織片丟進烘衣機裡用regular heat 烘了約10分鐘(沒辦法,我超愛用烘衣機),結果是,這兩種棉線下水前後的密度幾乎是一樣的,而Rowan在烘了十分鐘後的密度也跟原來的一樣,而且針目非常平整漂亮。所以,這表示說我可以把棉織品丟進水裡,然後烘乾?
我想我會把棉織品水洗後定型,但不會烘乾。畢竟,我還是怕自己辛苦織的衣服經過烘乾後小了一號,那可不妙。
所以我的結論呢?
關於線材的定型可以參考標籤上的洗滌說明。而密度呢?除非pattern上特別註明是定型前,不然的話,還是自己先計算一下pattern的尺寸,再決定是該採用定型前還是定型後的密度吧!例如,pattern上的尺寸是寬10.5英吋,而密度為25目/34段=4英吋,那就表示說應該起 (10.5÷4 x 25=)65.6 ≒65針相等於書上要求的起針數,也因此,這密度「絕對」是定型後的。
雖然麻煩,但我想我以後都還是會先把計算密度的織片定型後再決定到底這是不是成品「真正」的密度吧!